365文案网 > 古诗词 > >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

时间: 李金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属于豪放派的,主要通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出了声旷达的胸襟。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翻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创作时代背景

水调歌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水调歌头风格特点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缘月生情,驰骋想象,思索人生。先由望月而生“乘风归去”念头,继而担心“高处不胜寒”,最终于做出立足于现实、热爱人间的抉择。上片反映了词人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情感心理的演进历程。

下片对月怀人——对弟弟的怀念,借月比附,先以月光照见无眠之人,显现人间的别离之苦。继以对月生怨,以强化中秋思亲的感情。最后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冷静分析,阐发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的人生哲理。词末两句,是作者的美好祝愿,他祝愿亲密的人长久健在,虽然远隔千里,却能共赏明月,以寄思念。下片反映了词人不为离别所苦的旷达态度。

从艺术风格来讲,这首词写得既挥洒自如,又结构严谨。纤细的刻画,豪爽的兴致,深沉的哲理,真挚的情意融为一炉,炼出了中秋月夜抒怀思亲的最美的合金,谱出了音冠天下的千古绝唱。

水调歌头作者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水调歌头出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水调歌头词牌名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

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等。


279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