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小说反思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小说反思读后感都有哪些?《战争与和平》讴歌和平,同时描写战争,反映了人民保卫祖国不受敌人侮辱的英雄气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战争与和平小说反思读后感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战争与和平小说反思读后感(精选篇1)
今日,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述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争多好呀!战争既能够掠夺国土,又能够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完美,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读罢《战争与和平》后,……
利用寒假这一段宝贵的时间,我最终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长达一百二十万字的著作《战争与和平》,不禁松了口气。这部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恢宏巨制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并以一八一二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当时一系列的大事件。不仅仅如此,我们还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看完整本书,我习惯性地闭上眼睛,脑海里却仅有那么少数的几位如此真实和鲜活主角让我无法忘怀。这几个人物贯穿整本书的情节,他们各自拥有不一样的思想和性格,在他们各自不一样的人生轨迹中,都经历了一场身心战争与和平的洗礼。
我忍不住想说说皮埃尔这个人,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在上流社会过着衣食无忧却混沌不堪生活的皮埃尔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实再扮演着太多太多的主角:贵族、私生子、超级富翁,官场可怜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战争俘虏,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
读完了这本书,我接二连三地冒出了很多感触,就如:小时候的我,总觉得战争这件事其实一点也不算是坏事,因为战争既能够掠夺他国的国土,又能够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当读了《战争与和平》后,每当翻阅到那些描述残酷战争的篇章时,……
读罢《战争与和平》,你真得会了解、联想到很多很多……
战争与和平小说反思读后感(精选篇2)
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有三部影响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战争与和平》,它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巨作”。托尔斯泰在最终对历史、民族的总结中,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一门关于各个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生活学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题——战争与和平的精华之处。
是什么使得这本书魅力四射?从1805年抵抗拿破仑侵略的俄奥联军到1812年俄国反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从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宫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经过对真实的人物如亚历山大一世、拿破仑、库图佐夫和虚构的四大家族罗斯托夫、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述,再现了俄国历史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讴歌了俄罗斯民族为保家卫国而战斗的伟大精神。
从故事一开始,战争与和平这两条线索就“和谐”地交替进行着,到1812年,这两条主线就明显地交融在一齐了:彼得堡的宫廷正在举办沙龙宴会时,莫斯科的居民正从将要被炸毁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许多类似这样的场景描述,在让人影响深刻的同时,也不断地催人思考。当战争平息下来几年之后,我们仍然能从“和平”这根线条中隐隐看到残留的战争的影子。
战争的场面经过精工描述变得活生生起来,战士们在战场上的奔跑厮杀,简直让我喘可是气来。贵族伯爵皮埃尔·别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雾气笼罩着灌木丛,忍不住赞叹这般美景,和平时期司空见惯的景色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竟然是那么难得!仅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才能深刻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战争期间,人们开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亲人、粮食、风景……战争使得和平时代的一切梦幻主义者变成了现实主义者。
我发此刻作品中,不管是俄军战士们用生命换取的一场场胜利,执着地捍卫自我的国土;还是法军突破俄军的一道道防线,直逼莫斯科的军事行动。交战双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兴民族”的旗号的。在那时的俄国,亚历山大所到之处民众一片欢呼,在小说中,当尼古拉和别佳·罗斯托夫见到沙皇时激动万分,觉得自我就算战死沙场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国,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之后不久,拿破仑又称帝了,法军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号到处征讨的。实际上,历史书上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战争的性质由此变得相当复杂。
托尔斯泰把历史的进程比作“推动人类提高的神秘力量”,这个力量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评定,并且这股“神秘力量”往往会使一个民族驶入暗无天日的黑洞,在这股神秘力量面前,你会看不清方向,你会无法招架,___时期的德国即使如此。这股神秘力量还会淘汰落后的制度,欧洲文艺复兴、中国辛亥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这些进程并非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但其进程都堪称惊心动魄。
既然托尔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述战争与和平这两个宏大的主题,那么我也学着抽象地思考:在战争时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时期,战争也会被抽象化。
历史却往往都不是这样。
战争与和平小说反思读后感(精选篇3)
在这个五一假期,本来应该学习,不过我也一点不后悔用两天半的时间来看完这本卷帙浩繁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托翁的这本书,伟大毋庸置疑,罗斯托夫,安德烈,皮埃尔,库拉金四大家族在乱世战争中的起起伏伏。
我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呢?罗斯托夫吗?他是个热情的俄国小伙,在战争中寻求证明自己,彼佳亦如此,但是真正的战争是什么呢?罗斯托夫在第一次战争中在一次迷茫的冲锋中受伤。最后呢,他变成了一个古板老旧的人,一个对沙皇宣誓,不为任何理由的。他变了。皮埃尔和安德烈呢?我觉得他们更像一体两面的存在,一个升入天堂,一个则在人世间感受幸福。皮埃尔的成长肉眼可见,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坚定的改革者,他是第一个反对的人,而尼古拉则是最后一个同意的人。安德烈呢?他不喜欢小公爵夫人,而小公爵夫人却因他而死。他爱那份荣誉,可前线昏昧的指挥者却无法接受他的建议,他离开了司令署,却在前线受伤死去,他遇到了情敌阿纳托利,却为那份油然升起的爱而放弃了复仇。
爱世人,这是托翁在安德烈和皮埃尔身上最体现的两点,皮埃尔加入共济会,实行农奴制的解放,却一事无成,共济会里更是多沽名钓誉之辈,他们拿着高额的收入,却不肯交一点点的会费,其后更是有鲍里斯这种人加入知识为了获取人脉,继续上爬而已。不过皮埃尔一事无成又如何呢?他逐步将那份爱实现了出来,并像安德烈一样有了更高的执行力。
我喜欢娜塔莎,那个天真热情的女孩,她有着小孩子的天真,用那份热情爱过很多人,鲍里斯,杰尼索夫,安德烈,阿纳托利,皮埃尔,最后他选择了一个不勇敢,不如杰尼索夫,不机智高贵,不如安德烈的才华,不如阿纳托利的俊秀,但是皮埃尔却有一颗仁慈的心,而娜塔莎在嫁给他以后,便不再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女,而是一个母亲了。
战争与和平,前线的战火纷飞,无数的偶然,以及历史的必然;后方的歌舞升平,那些或愚蠢或淳朴的贵族们在战争和平面前的各型各色的姿态。我想不出我在这片短短的文字里要讨论什么,这是我接下来慢慢再读,这两个星期,我要写四篇文章,关于历史的偶然和必然,自我满足感的辩驳,关于娜塔莎帮助别人和自我的反思,以及我想写的一篇,关于皮埃尔和安德烈的文字,这些在我刚看完书的时候都还是乱七八糟的一些东西,我需要慢慢来的。加油,天地若有史,取法类托翁。
战争与和平小说反思读后感(精选篇4)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被法国作家莫泊桑称为俄罗斯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非常有名,而我今天又阅读了这部《战争与和平》。
故事讲的是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帕甫罗芙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瓦西里公爵和他漂亮迷人的女儿海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皮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皮埃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祖霍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当时他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保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丽莎和妹妹玛丽娅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皮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祖霍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瓦西里公爵早就窥视别祖霍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联合别祖霍夫公爵的大女儿——大公爵小姐卡季什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皮埃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海伦嫁给彼埃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皮埃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罗霍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陶洛霍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回到了妻子身边,但妻子依然放荡如故,令皮埃尔陷入了郁郁寡欢的生活中。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丽莎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作品。我明白站在时代的路口上我们要选择正确的道路。
战争与和平小说反思读后感(精选篇5)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
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
战争与和平小说反思读后感(精选篇6)
托翁反复强调的历史观:历史并非英雄史,英雄绝不是时代的操纵者,而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所谓的胜利者,能够看透时代的本质,懂得那潜在的“力量”,顺势而为。
战争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着无法估量的复杂性。我们对于它的静态了解远远不够,况且它还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在此情况下,科学理性的分析往往不能带来预定的效果。
安德烈和比埃尔一样,对现实生活很不满意,一直在努力给自己的生活赋予一个理性的解释,给生活赋予意义,使自己能坦然接受当下的生活。安德烈临死前拥抱了上帝获得解脱,比埃尔沉浸于日常生活的幸福,以政治改革为己任。最终并没有找到那个“理性解释”,但似乎已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在寻求过程中,安德烈找到了“真”,即娜塔莎的纯真,但这份纯真却给他带来了新的伤害,间接将他领向死亡。而比埃尔首先找到了“善”,加入了教派,妄想通过“善”实现自己的价值,但依旧体会到的是和以前一样的虚假。
安德烈临死前意外地与阿纳托利和娜塔莎重逢,这些曾经给他带来伤害的人同样正在面临痛苦,面临失去他们最珍视东西的痛苦,而此时的安德烈感受到的不是“恨”,相反却是“爱”,是一种上帝的“博爱”,即对生活达成谅解,坦然接受生活“美”的一面。
比埃尔在失去一切以后遇到了普拉东,普拉东身上具有一种天真的乐观,受其感染,比埃尔放弃了对理性思考的盲目追求,开始学会感受生活中的“美”。
回到平凡的日常生活,所做的这一切,自己的所有努力,对自己和生活有任何改变吗?并没有!最终只是与生活达成谅解而获得内心的平静,而这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屈服?无论你的理想有多伟大,无论你对探索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最终还是回归到平凡的洪流,被大潮裹挟着消失在时代的潮流中。
战争与和平小说反思读后感(精选篇7)
可以说看《战争与和平》起初完全是自己强迫自己读的,一看见那厚厚的“砖头”就害怕,刚开始读时不知道它在叙述什么,后来却是完全沉迷进去,所以我今天为大家推荐这本书。
《战争与和平》讲述了四大贵族为主线,在俄法战争中的故事,它堪称一本记录俄国贵族与平民生活的史书。托尔斯泰把他的领悟和想法,汇入进了俄国芸芸众生之中,那些性格迥异的各阶层公民,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富有哲理的故事。
一、追求与向往
安德烈公爵是一位有家庭,有领地的上层贵族,他却厌恶这种生活,他在追求荣誉。于是,在俄法两国开战之际他参军了。他在军队溃逃时,自己向前冲锋,结果负重伤,归家之后,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离世,只留下一个男孩。此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血沸腾,而是郁闷的活着。后来,他爱上了另一家族的女儿娜塔莎,结果因娜塔莎与他人私自订婚而更加失落。最后,他参加了第二次战争,而那时的他,已经没有任何活力,在一次战争中受伤死亡。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战争中勇敢无畏,尝试去拯救更多俄国人的生命,可他的故事是一个悲剧。皮埃尔是一个贵族的私生子,父亲死后,他继承了大量遗产。他先是吃喝嫖赌,后来到处旅行。他加入了共济会,在法国攻入莫斯科时,他要刺杀拿破仑,却无意间救了一位法国军官的命。原来痛恨法国的他与军官成为了朋友。再后来,他加入军队,打赢了这场战争。可以说,他是一个奇特的人,他的追求不断更改着,他向往的生活一直改变,但他是一个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追求和向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你想成为科学家,你想当将军,你想做园丁,战争与和平穿插,追求与向往自然不同。在那个充满战争的年代,还是我们现在的和平时期,无论你经历什么,有两样不能放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理想可以改变,但永远不能舍弃。良心,值得我们一生拥有。
二、个人意志vs命中注定
法国人在拿破仑的带领下攻入俄国,攻占了很多城市,甚至攻进了莫斯科,他们把俄国人赶入小城镇。后来俄国人聚集的怒火爆发,在库图佐夫的领导下把法国人打得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这其中,就有很多贵族与士兵一起奋勇抗战,把敌人赶回老家,夺取自己的家园。
这结果似乎也正常,根据某些史学家的理论,是俄国太冷了,拿破仑也做出了错误决定。但是,真正影响这件事的是俄国人,法国人的意志。不是因为拿破仑想称霸世界,而是每个法国人的心中也有同样的梦。不是库图佐夫的英明决策使得俄军击退法军,而是俄国人渴望回到自己原来的家园,赶走侵略者。一切事情,都是由人民,每个人民的意志决定的。这反映了托尔斯泰的一个理论——一切历史事件都是命中注定。它们都是由无数人民的意愿而发生的。
这些道理都是我从这本书里领悟或看到的,而还有很多,我没有来得及叙述和发现。这本书如一条无尽长江,每一滴流过的水都蕴含着道理与知识。翻开这本书,去感受悲欢离合的故事,探索世界的奥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