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 > 实用文 > 读后感 >

2023京华烟云读后感

时间: 沐钦 读后感

《京华烟云》这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给我留下了太过深刻的映象,让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迪与感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京华烟云读后感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京华烟云读后感

2023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

前天刚把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看完,感觉很过瘾,一本好书啊!记得最早知道 <<京华烟云>>还是在念初中的时候,是看电视剧,赵雅芝演的那个版本。大部分的剧情都已经不记得了,只是记得曼娘最后的惨死,这使得我一直很排斥这本书,我对抗日期间的悲惨故事,一直是没勇气看的。可近来因为一直在看清末民初的故事,传记之类,所以想起要看这本书,果然,一本好书!

姚木兰想来是林语堂先生的理想女子,他把太多的完美都赋予在这个角色身上。从性格上说,木兰节俭、勤劳、端庄、知礼、谦让、服从、善理家事,博学多才,可谓是当时女子的典范,同时由于重道逍遥的父亲的道家自由思想影响,木兰能脱离于礼数的束缚而自由、健康的生活、成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从命运上说,木兰也有着太多的幸运,天生丽质,生活富有,婚姻幸福,公婆疼爱,对木兰而言最大的打击应该是女儿阿满的意外死亡,可这并未改变木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即使在最后的抗日流亡生活中,她依然能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温暖。

在感情上,对木兰而言最珍贵的应该算是她和孔立夫之间的爱情,虽然木兰和荪亚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深厚,他们俩的婚姻无论从两个家庭,还是从他们两个人来说都堪称完美,可孔立夫始终都是木兰心之所想,情之所系之人,她不是不爱荪亚,但她更欣赏立夫。孔立夫就想木兰心里的秘密花园,她在不经意的时候就会想起,回味,遐想,只属于她自己的秘密,她从来不对人提起,隐藏在内心深处。木兰十六岁情窦初开之时,就钟情于立夫,可她从来没表示或争取过什么,她深知自己终是要嫁给荪亚的,因为曾家对她有救命之恩,她和荪亚的婚姻是两个家庭的希望。而她妹妹莫愁却是和立夫能白头偕老之人,她羡慕莫愁但并不嫉恨,她努力经营自己的婚姻家庭,同时对妹妹的婚姻也是鼎力相助,和妹妹一家和睦相处,共同进退。如果不是立夫被捕,木兰在情急之下,不顾一切只身犯险,恐怕谁也不会去猜想木兰对立夫的情谊。立夫被捕事件不但证明了立夫对木兰的重要,同时也让木兰了解到立夫对她也有着同样的情谊。事后,两人都再无提起当日之事,仍然一如既往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只是两个人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所以木兰和立夫之间也可以说再无遗憾了。

姚木兰和孔立夫让我想到了林徽茵和金岳霖,后者也是一对情投意合的爱人,只可惜"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金岳林认识林徽茵之时,她已是梁思成的妻子了,且他们夫妻恩爱,婚姻幸福,金岳霖一生守侯着林徽茵终生未娶。梁思成,林徽茵,金岳霖他们三人都是品格高尚且拥有大智慧的人,虽然关系尴尬,但三人却是一生的好友,且大半辈子都是比邻而居相处和睦,亲如一家,不得不佩服这三人的情商之高啊。可是我想林徽茵心里终是有所愧疚,有所遗憾的吧,尤其是对金岳霖。与其如此,还不如象姚木兰和孔立夫那样,各自幸福生活,只是情谊两心知而已,来得美好和满足。

2023京华烟云读后感篇2

《京华烟云》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900页45章。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书热烈的推荐林语堂做候选人的。

《京华烟云》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层层烟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腐败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姚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没有金枝绿叶的傲慢与娇贵,更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她完全是朝阳下的一朵玉兰花,高雅却不失单纯;聪颖却不失贤淑。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读来颇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欢的也是《京华烟云》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庄子的哲学在书中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演绎了一场如梦般无涯的人生。

《京华烟云》书中第三部分是“秋季歌声”引用庄子的话是“臭腐化为神气,神气化为臭腐。”生死循环之道为宗旨:秋天树叶衰落之时,春已开始,起伏循环,天道也。故描写战争用这个道理便为旧中国的衰老意味着新中国的萌芽。故书中有“晚秋落叶声中,可听出新春的调子,及将来夏季的强壮的曲拍”等语。

还有一段论人生的永生与宝石的永生的。宝石的永生是单纯的,它无情无感。而人的永生是种族的,他们是热血的动物。这其中的道理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全弄明白,但我依然不得不承认其中的神秘与伟大深邃。

《京华烟云》作品的最后一部分“秋季歌声”描绘了战争中的中国,那悲惨的场景犹如就在目前,不禁让人有种“触目伤怀”的冲动。中华民族是从屈辱中获得重生的,书中提到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坚韧的中华儿女宁愿选择流离失所的日子也不愿当亡国奴,战斗就一定会有牺牲,但年轻的炎黄子孙仍然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这个神圣的使命去付出,去奉献,这样洪峰般壮烈的场面,使我这个另一个时代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我的心在震动。同样是在这样一片美丽的苍穹下时空隧道的那一头的同胞竟遭受着不一样的苦难。日本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将永远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我们要立下亘古不变的誓言:强大我们的民族,让光荣与繁荣环绕着它,不要再让它神圣的名字受到外人的亵渎!因为我们身上留着同种的血液。

2023京华烟云读后感篇3

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在林语堂的几度删改中终于浮世,带给了人们柔肠百结的红尘过往,无法复制的地老天荒。万国云集的华裳,终究抵挡不了肝肠寸断的余钟回响,又得后人的几多哀伤,几许惆怅。

我不得不钦佩林语堂的才识。他本意是将古典名著《红楼梦》翻译成外文推广。无奈的是《红楼梦》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能使用古文写成故事已是传奇,何况是外文呢?于是,林语堂决定根据《红楼梦》写一部小说,几经删改,历经艰辛,《京华烟云》终于问世了。

犹如丝绸般的平滑,在我微颤的指缝间流淌,不经意间,时已过半,那些让人拭泪的经典,在我微张的瞳孔里四处游离,又如累了的羽毛般轻轻垂落,让人黯然神伤。

姚木兰的才情、聪慧与美丽,足以让多数男儿为之倾心。与林黛玉不同的是,她天生多了份宽容与坚强。面对重病缠身的儿时玩伴,对方父母的屈膝跪求,她置自己的终身幸福于不顾,含泪答应屈身下嫁;面对丈夫曾荪亚的背叛与冷漠,情妇曹丽华的撞墙而亡,她宽容所有愧对于她的人,将对方儿子视为己出;面对桂姨的挤兑诅咒,二嫂牛素云的蛮横无理,她用真诚褪下了她们身上的刺,极力挽救隐于苦海的她们。

我不曾知道她心中的痛苦,那些被搁浅的爱,被消磨的泪,如碎石瓦砾般重新拼凑,在另一个人的望眼欲穿中再度上演。如同宝黛的青梅竹马,阴差阳错,用百合般的馥郁为爱消磨。孔立夫与姚木兰的感情似乎永远隔着一层无法跨越的屏障,命运弄人,封建社会的传统之下,埋葬了多少山盟海誓,埋葬了多少劳燕分飞,埋葬了多少无人传达的似海情深。

感情上的创伤,也许只有在政治斗争中比这要惨烈几十倍的伤痛才使之显得微不足道,他毅然选择了正主。虽然几度被囚,虽屡受打击,但这等伤痛,对于一个经受命运再三调侃的人来说,正如往冰上泼凉水,只会结成更厚的冰,让他抵挡来自各处的寒流。再寒的水,也始终超越不了心中的寒极,怎能握紧爱的温度?

那一片笼罩在姚定期上方的余烟,与其说是一种哀悼,不如说是一种解脱。“这些祖宗留下来的甲骨,就算化为灰烬,也不能落在日本人的手中。”这不是以普通商人的经济头脑,而是一位失去女儿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发出的控诉。

牛家的衰落,是罪有应得。牛似道的贪赃枉法,牛怀义的顽固不化,牛素云的霸道骄纵,就连对他们之行倍感反感的牛怀玉也在正义诚恳的路上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吃人的黑暗中。恶贯满盈的一家人,终究没有什么好下场,一个笑盅,一个从尼,这些稍带喜剧性的结局,让读者大为解气,也多了几分无奈游丝的叹思。

三大家族的兴衰存亡,浩荡国殇中的生死逃亡,烟满京都古钟再度回响,感伤,感伤!错过的花开,能不能依然美丽如初?

2023京华烟云读后感篇4

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明白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仅有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能够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资料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其思想美更体此刻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完美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最终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86.动之美。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并且女身男命。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我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欢乐和享受。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欢乐的生活,可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应对丈夫的背叛,她以她特有的方式,凭借她的智慧和毅力让问题迎刃而解,从而维持好她的婚姻。

我也很喜欢莫愁,莫愁是个沉稳,节检,教养好的富家小姐,她是个思想成熟,性格稳健,遇事有主见的女子。之后立夫娶了她是他一生的幸事。当立夫出事后,她能沉着应对,把立夫平时的文件都烧掉。她还很孝顺,婚后还亲自孝顺母亲。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解木兰和立夫之间的这种感情,她能够理解,能够把事情处理得很好,不会让他们三个人之间感到尴尬。

曼娘是中国传统妇女的典型,谨守礼法,矜持自重。她理解了传统的思想教育,并将这些思想贯彻到了行动上,甘愿地以清白之身为丈夫守了一辈子的寡。她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可是我认为那种感情,远不是这样的话能够解释的。书中还有一段是姚思安预言到中国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把中国能否战胜的问题归在了曼娘对于中国是否应当打仗的态度上,看似很荒谬。但其中应当有很大的原因吧。我的理解是像曼娘这样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能够有反抗日寇的决心,那么中国又怎样会没有期望呢其实曼娘自我也很矛盾的,我认为她也是不断跨越传统,她还和木兰一齐去看过电影呢。

我对冯红玉这个人印象深刻,可是还是不理解她的行为。我感觉她太多愁善感了,实在受不了。也许她自小多病,又是个才女的原因。最终她却因为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我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太纠结了。

《京华烟云》这一本书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这本书也许仅有能体会得到它的内涵。对联,甲骨文,道家经典,诗词歌赋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

2023京华烟云读后感篇5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 年8 月至1939 年8 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 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 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京华烟云》自1939 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 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书中人物差不多可以代表中国社会各种人物。此书内可以看见旧派人物慢慢的消灭,新式的人物跟着出来。代表最旧的是牛夫妇,曾老爷;代表新的是环儿,陈三,黛云。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闭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京华烟云》的后续篇是《风声鹤唳》,《风声鹤唳》也被誉为中国的《飘》。《京华烟云》读后感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2023京华烟云读后感篇6

“《京华烟云》是一本可以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一定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一小丑否?”林如斯的这段话说得极妙。也许是机缘巧合,我读这部小说时,大部分时间竟都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此时,万籁俱寂,唯一可听见的便是自己的心跳。假若偏巧窗外明月高悬,洒下的清辉伴着花香被阵阵微风送入室内,便是再好不过的享受了。

这本小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穿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故事情节链接紧凑,扣人心弦,正如朱熹所言“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然而看此小说时,我却常常陷入矛盾与挣扎之中——精彩绝妙的文字吸引着我“耸起精神”,想要一口气看完。但由于小说故事太过精彩,我又舍不得短时间内仓促读完。于是不断提醒自己,放慢节奏,细细品读。仿佛一个孩童幸运地得到了大人赏赐的一块异常美味的糖果,既想一口气吃掉,又舍不得马上吃完,于是只好细咂慢品。但我内心里是热切地,迫不及待地,所以往往读至深夜,仍意犹未尽。直至全书读完,我脑子里紧绷的那根弦才得以松懈下来,连续几日的寝食难安终于消失不见,心心念念牵挂的人物命运都有了着落,心里反而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在读小说之时,我总是诚惶诚恐,小心翼翼,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里面的一切都是那么精妙,都是我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让我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不自觉地肃然起敬。所以当我读完小说,想要写点什么时,却迟迟不敢动笔。怕自己没有资格妄加评论,更怕自己笨拙的笔触表达不出心中的感慨。但心中激荡的情感却犹如活跃的火山,即将喷薄而出,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2023京华烟云读后感篇7

《京华烟云》历来享有现代《红楼梦》的美誉。今天看完《京华烟云》,心中暗暗与《红楼梦》比较了一下。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的相似点:

两本书都采用了回目,两句七言概括了一个回的主要内容。

都以当时的时代为历史大背景。

都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几个较大的家庭。

《红楼梦》的经典在于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梦幻般的场景,一如它的名字。在这梦幻般景致中,如神仙般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出于笔端,形成于读者的脑海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想象的林黛玉贾宝玉……对人物的细腻的性格描写,使得读者感到人物是活生生的站在他面前的。红楼梦里的人物依托于他们优异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优异的生活,给了他们这么个空间。这与更广大的人民的生活而言,确实一如他的名字而言,是场梦。当然,他也有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映射,但这是居于人物之后的。这里特别说一下,电视版的《红楼梦》,是历来我觉得最能表现书中内容的一部电视。他给人们找到了那神仙般人物,描绘了那梦一般的生活。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依托于当时混乱的社会背景,对社会的描绘占据了主要的篇幅。读完全书,对于人物只是大致了解了,人物的音容笑貌不是很明了,人物是衬托社会现状的。《京华烟云》透过和《红楼梦》里一样的大家族的兴衰,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那段悲惨的历史,和在这段历史中不屈不挠的国人,歌颂了不屈于国外侵略的国人。《京华烟云》比《红楼梦》多了抱负、霸气,好似一个男人与一个女子。《红楼梦》的人物描绘又远非《京华烟云》所能比的。

另外,我个人比较喜欢《京华烟云》里达观的生活态度。达观的态度或许是林语堂阐述其对庄子的理解。

没有刻意,可是偏偏我看完了《京华烟云》后,电视版的《京华烟云》也播放了。看了几眼,真是失望,我控制了好久,想自己不做评价,可是最终觉得不单是失望,而是觉得编剧对原著的把握太不准确了,有点替原著不平。他根本没有理解原著的意味,原著对于在那个时代,对人生活的理解,都被编剧给破坏了,换成了普通的现代式的闹剧。他根本不明白人对生活的隐忍,有时候是那么的平淡,那么的自然,而隐忍的结局有时候恰恰就是幸福。我们这个时代的电视已经注定了吵闹,注定了不安定,注定了电视版的《京华烟云》只是套用了原著的名字, 而内容面目全非了。

28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