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 > 古诗词 > >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谁

时间: 李金

你所了解的元曲四大家是指哪四位呢?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元曲四大家分别是谁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谁

元曲四大家是哪四位

关汉卿

关汉卿,男,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元杂剧奠基人,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代表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等。

白朴

白朴,男,汴梁人,后迁居汴梁,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寄情于山水之间,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

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

郑光祖

郑光祖 ,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人。郑光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

代表作:《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杂剧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代表作:《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的由来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没有以“元曲四大家”称呼四人。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这些说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最终统一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人。

现在一般认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的说法比较公允:“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元曲的种类

元曲,根据近代诸多学者的研究,应该分为散曲和杂剧两大类。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源于词的小令,但是到了元代,它的义有了变化。元燕南芝庵在《唱论》中说:“成文章者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令小令唤叶儿...,街市小令,唱尖歌清意。”这里的“小令”,指民间市井俚歌。直到元末,“小令”不再专指俚歌,而明确成为与套数相区别的散曲体裁。“小令”有“只曲体”,指一支曲子一韵到底;有“重头连章体”,指同一曲调重复若干首;有“带过曲体”,是一个曲调兼带另一或两个音律相互衔接的曲调,最多能用三支曲调相连接的一种体式;有“异调间列问答体”,即用几支不同曲调交错表现某一事件,并用代言体一问一答的体式。套数,是将同属一个宫调的若干支零散曲子连接成为一套曲。它是以“套”计数的曲子,不同于以“支”计数的一支曲的“小令”,故称为“套数”。“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宋大曲、宋曲诸宫调发展而来的。套数特点有三大特点:1、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2、各曲同押一韵,但是必须一韵到底,是曲中衬字不拘平仄,多以方言俚语充之。3、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一般有“首曲”,中间有若干曲子作为“过曲”,结尾有“尾声”。

2,杂剧,金末元初的蒙古时期产生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新生剧种。它是以北曲演唱为基础的戏曲形式,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剧本体裁一般是:每本分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角色有正末、正旦、主唱等。一杂剧基本由正末或正旦一种角色唱到底。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创作和演出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后转移到杭州并流传到各地。从金末元初的元杂剧作家有128人左右,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等。

28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