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 > 古诗词 > >

四大元曲家是哪四位名人

时间: 李金

元曲四大家是指谁呢?又是因什么而出名的呢?元曲,你了解多少?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四大元曲家是哪四位名人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四大元曲家是哪四位名人

四大元曲家是哪四位名人

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元曲大家中,著名全能曲家吴梅推崇王实甫、关汉卿和马致远三家。他说:“尝谓元人剧词,约分三类:喜豪放者学关卿,工锻炼者宗实甫,尚轻俊者号东篱。”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制作。”

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没有以“四大家”称呼四人。这些说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最终统一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人。

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代表作《窦娥冤》。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

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以杂剧的成就最大,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极强烈的现实揭发性,同时具有十分鲜明的反抗精神。

他不满于当时社会动荡中激烈的阶级矛盾,表现了对上层腐败黑暗现象的揭示和讽刺,同时,也表达了下层人民的同情和感伤。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其代表作《梧桐雨》,在元代杂剧的文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著录,白朴写过15种剧本,这15种是:

《唐明皇秋夜梧嗣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

《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

加上《盛世新声》著录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

如今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与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人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

白朴的翩作,所著作的内容,多源于历史传说,剧情多为佳人才子的风流韵事。

比如记录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爱情故事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再比如写李千金冲破世俗礼教,自择配偶的《鸳鸯间墙头马上》。

马致远,晚号“东篱”,以此来效仿陶渊明之志,他比关汉卿、白朴等人稍晚,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但是饮食时代变迂,多有遗失,现在存世的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泪》《半夜雷轰荐福碑》《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西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七种。

其散曲作品辑车《东篱乐府》,其中收录小令104首,套数17套。朱权《太和正音谱》评价:“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风。

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风飞于九宵,岂叮与凡马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

马致远的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闻题材为多,风格奔放飘逸。《汉宫秋》被后人称作元曲的最佳杰作,作品收人《东篱乐府》。马致远少年时追求功名,但却未能得志。

明初贾仲明曾称赞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马致远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

他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然而,正是这种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

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郑光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代表作《倩女离魂》。

据文学戏剧界的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写过18种杂剧剧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在当时的元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当时演唱元曲的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被广泛地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六首,套数二曲。这些散曲的内容,饱含对陶渊明的歌颂,以景抒情,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赞郑光祖为“大美”颇具明德光辉之才能,名不虚传。

而钟嗣成在《录鬼簿》中也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满腹的锦绣文章和才学,才能写出这样惊人的字句来,今古相交,简直可以称之为“词坛老将伏枥”。

而王国维也在《宋元戏曲史》给予了他“清丽芊绵,自成馨逸”“均不失为第一流”的评价。

元曲介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元曲发展历程

兴起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元杂剧):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发展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多变,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灏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要作家有郑光祖、睢(suī)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28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