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
读书笔记是通过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体会,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怎样才能写好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这里给大家提供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篇1
高中的时候,老师上课时放过《边城》的电影,时隔有些久了剧情记不太清了,只记得结局不太美好。这几日读完《边城》,深深叹息,有些可惜,纯洁的爱情在故事的结尾并没有圆满的结局;又有些向往,向往边城的生活,人情质朴,风光秀丽。读完有很多感想,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山城里,有一个老船夫,守着一条渡船,帮来往的人渡河。他与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17年前,翠翠的母亲与一名屯戍军士未婚生子,后来二人双双殉情。老船夫不想翠翠重蹈覆辙,一心希望把翠翠托付给一个可靠的人。在一次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小说里描写的人情景是那么鲜活那么让人觉得真实。纯朴真诚的人、难以言状的情和如诗如画的景都令人向往。
边城的人,里面的每个人都如此个性鲜明。翠翠,她善良无心机,如同一只小兽,美丽而羞涩,有着山里人特有的性格,温柔单纯,贤良淑德,勤苦耐劳。翠翠的爷爷,对翠翠呵护备至,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他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大老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二老摊送,好胜,志在四方。
边城里的情,我觉得里面真实的情感真的让人无比动容,爷爷对翠翠终生大事的忧虑,翠翠对爷爷深深的爱恋,这是祖孙之间的亲情;翠翠与大老二老之前的情愫,这是男女之间的爱情;邻里乡亲之间的友爱,这是纯朴的乡情。
边城,它是如桃花源般与世无争的存在。“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充满了安静活泼、生机盎然的风景美,仿佛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副优美的画卷,带我走进了世外桃源。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故事以此为结尾,我也以这句话作为读后感的结尾,希望故事里的翠翠能够等到她要等的人。
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篇2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寄信人名字的信。苏菲不断收到艾伯特的信,因为他的问题使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后来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从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课主要认识了罗盘、火器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和它们的作用……苏菲运用了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可是,事实和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随便翻了以下,整本书都是字,连一幅插图也没有。我心想:这本书怎么可能在欧洲畅销三百万册呢,不看就知道,一定很枯燥。但花时间看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话就像动画片一样展示在我的眼前,很多部分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哲学家。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他和他的两位传人都在雅典生活和工作。他或许是整个哲学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派的始祖。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非常的和蔼可亲。我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是因为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同时也是梦的世界。
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篇3
一条溪,一座城,一户人家,一个人。她是翠翠,是天生的渡者,也是天生的待者。
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它是美的集合,也是孤独的离散。因为孤独,所以等待。
翠翠自小父母离散,只有爷爷相伴随,同时陪伴她的还有那只狗儿和那条不可分离的小渡船。翠翠自幼与摆渡不分离,便也与孤独结了缘。可翠翠却还是那么快乐、天真、善良,在翠翠平凡快乐的日子里却只为端午节的一次相遇,她沉默了整整一晚,之后心便离开了渡口,去了更远的一个港湾,那也许是充满爱和美的天堂。可最后,翠翠的相思却化成了轻烟般的等待。这等待是漫长的,起初它就像含羞娇嫩的萌芽,不知成长的方向。后来在傩送的默默呵护下,这颗萌芽开始迸发活力,不曾想,又遇险滩阻隔,让其无法成熟而最终衰败。无奈,曲终人散。在爷爷死后,孤苦的翠翠,在大雪纷飞的渡船上,守待江边,遥望重山,念着傩送的归来,“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就在明天”。
身为摆渡者,她的职责本应该就是守候吧。在木屋里休憩,在山坡上耕种,只听有人一喊“过渡喽”,她便匆匆却自然地上了船,尽力却不吃力地尽着职责,不收钱,不讨好,这些寻常小事,却成了她一辈子的事。
天保与傩送的爱意,为翠翠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些许甜蜜,这样一来,摆渡者翠翠无论选择哪一个,她的这条渡船都可渡来一次美如茶峒山水的爱旅。天保的死让这一两难的选择看似简单了许多,却又让翠翠与傩送更加无可奈何。傩送只有逃离茶峒,选择孤独远行。
边城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如山中疏竹,从生长到干枯,全都在孤独地演奏着注定的生命乐曲。这里的滩溪水也像个摆渡者,看着渡者的变化,看着无尽的轮回,重演着人生的一场场悲喜剧。
这座湘西小城,花自开来水自流,生生不息地孕育着一代代湘西儿女,但它却是那样朦胧无常,或许我们就是那条溪水中的摆渡者或渡者,等待着那一条溪水、一座山城、一户人家,一个藏在内心深处的女孩……
愿渡者可渡,待者不待,细水长流。
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篇4
派克先生的《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心理学的著作,但是全文读来却不难懂,生动的言辞仿佛利剑刺进心灵的深处,让读者于迷茫的黑暗中豁然开朗。全文对于自律,爱与自由宗教都阐述了作者的理解与深层次的解读,那是一种人性的张力,作者的灵魂仿佛并不属于这个世界,而是一种生命对于人性的呼唤。
人的痛苦在于人的拒绝,人不懂得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去看待世界或是周遭的人与事物,总是徘徊在拒绝的边缘。就像是现在的那些网络红人,他们并不甘于生命赋予的平凡,追求另一种另类的突破,可是结果呢,时光流逝,又有多少人能依稀记得他们那粗陋的脸庞轮廓。只因他们拒绝生命的平凡,拒绝成熟,拒绝人该一种人生态度,他们拒绝的其实只是他们的心灵的一种成长。这也是一种自律能力的缺失,一种对于人性清晰认识的状态。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他们又怎么会认识到究竟何为爱呢,爱是充实与空虚的孩子,爱是错综复杂,包含着生命的渴求与人生意义的硕果。爱有很多种,亲情也罢,爱情又如何,爱是心灵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没有爱的升华,又哪里得到生命的真谛呢。人活于世,只有坠入情网,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在社会的价值与肩负的责任感,只有爱的越深,这种责任感才会越发的明显与深沉。没有经历过爱的人,心灵永远会保有一份天真与幼稚,突破不了那层迷惘而走向真正的成熟与独立。
而在种种人性的探索的过程中,我们都应保有一份怀疑的态度,
并不是只有在科学研究上我们才需要怀疑,我们也要时常怀疑一下自己,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重新定位自我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不让自己的存在只是流于一种教条主义,傀儡的活着,人之所以需要生活而不是生存,在于人的思想与生命的非凡。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么难,让心灵成长有多么难,我们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种种局限?或许我们会排斥宗教,或许我们会认为科学深奥难懂,或许我们会认为艺术过于高雅我们无法涉及,再加上由于现在分工极细的因素,我们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行业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往往安居狭小的心灵一隅而自娱——到很难进入须臾纳芥子的境界;事实上“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怀疑、自省、反思、进取、追求,的确是那么难。
少有人走的路,希望我们能走过去,走的坚持,走的无畏吧!
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篇5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也就是鲁迅的往事。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只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总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
《朝花夕拾》共收入十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
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篇6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叫《背影》,它的作者是朱自清。
这一本书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背影,第二部分是三家书店,第三部分是你我,第四部分是独白,收录了朱自清最具代表性的散文杰作和诗歌名篇。
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背影》,那是在作者二十岁的冬天的一天,
祖母去世后,父亲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父亲还不放心儿子而要自己去送;从寻找座位、反复叮嘱;亲自去买橘子。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来,那背影就出现在晶莹的泪花中。
我读后被这情景深深感动,它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表现了人间真挚的父子之情,朱自清描写细腻、真实、深刻,在这极其平常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的,不仅使人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每一天都对我无微不致的照顾和关心。记得有一次冬天,外面下着大雪,我发高烧了,这可就急坏了爸爸和妈妈,他们急忙送我到医院,因下雪打不到车,没办法爸爸只好骑自行车,妈妈抱着我坐在自行车左边的后座上,由于雪大路面太滑,爸爸一不小心连人带车的倒向右侧,可是妈妈抱着我的手丝毫没有松开,直挺挺的后背着地摔倒在地上,把后脑勺都擦破了,妈妈摔倒前明明可以伸出手撑住,不至于摔成这样,但为了我没有伸手撑一下,而我却躺着妈妈怀中安然无恙。到了医院直奔急症室,而她却没有自己先看。我看病回到完家,妈妈不顾自己
疼痛,日日夜夜都守候在我身旁拿药拿水的,还给我烧粥,喂给我吃。这就是父母无私的爱,每个父母都是这样,朱自清的父母也不例外,只是默默付出,不需要任何回报。
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篇7
书”,我们再也熟悉不过,课桌上的“餐具”,天上的“太阳”,生活中的“水”,我们的“心脏”。书是我们精神中的“钙铁锌锡维生素”,帮助我们的精神“茁壮成长”。它比金子还宝贵,让我们慢慢的品味,细细的品尝……
伟大的文学作家茨威格曾经说过:“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让我们仔细认真的每一本书,为我们的学习打好坚固的基础。
书是困难时的一双手,是干渴时的一股甘泉,是机器上的一台发动机。或是说,只有他才能使我们的血液流动,促进心脏的呼吸,只有他才能使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读好书、好读书、读好书”把冰心的言论铭记在心。
记得那时一次暑假,让我与书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
在书店,我购买了一本《杨红樱科学童话全集》。在这本书里,以一个个小动物来叙说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神犬探长”、“青蛙博士”、“波卡”、“小洼人”、“米奇”、“鸵鸟巴巴”,以一个个特殊身份来叙说出地球上的每一个动物。不仅这些,还有密切关系着的食物链,每一个动物的生活习性,正是我们拥有一个可爱的地球母亲,才找来了许许多多的生灵。
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这样,所以我们更要保护我们这可独一无二、璀璨而又闪亮的明珠“地球”。在我们的身边,破坏地球母亲的实际随处可见,到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砍乱伐树木、工业污染,每当这些人一活动,我们的地球母亲便会受到一次严厉的打击。前一段时间,中国出现干旱,就是因为水循环被遭到严劣的遏制、严重的打击,使地球无法降雨,干旱面积越来越大。让我们发出内心的呐喊,让地球不再变得的乌烟瘴气、黑色渲染。只要我们每个人进一份力,十三亿中国人的心声将一同想起,一起飞舞!让我们保护环境吧!让地球重还旧貌,但还要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不只是你、他、她而是十三亿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让我们再次站起,把我们大家庭---地球搞得干干净净,不再有任何的瑕癖,真正成为全中国、全世界的一颗闪闪的红星。让我们行动起来,不被恶劣的环境所屈服,站起来!当国旗再次升起的时候、国歌在此再次响起的时候,那就是我们见证辉煌的一刻!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不被垃圾熏倒,使我们再次占领高地!同学们,站起来,穿过这道障碍,这时,历史将由我们来焊接,历史的诗篇将由我们谱写,胜利的明天属于十三亿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
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篇8
14岁的少女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没有贴邮票,也没有写寄信人名字的信。苏菲不断收到艾伯特的信,因为他的问题使世界像谜团一样在她眼前展开。后来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从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树立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课主要认识了罗盘、火器和印刷术这三大发明和它们的作用……苏菲运用了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想要解开这些谜团。可是,事实和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刚拿到书的时候,我随便翻了以下,整本书都是字,连一幅插图也没有。我心想:这本书怎么可能在欧洲畅销三百万册呢,不看就知道,一定很枯燥。但花时间看的时候,发现书中的话就像动画片一样展示在我的眼前,很多部分我看了一遍又看一遍。在看到苏菲进入少校的小木屋时,我很奇怪一个少校的房子干嘛要建在那么远的地方;在看到汉密士开口祝席德生日快乐时,我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在看到席德的爸爸知道女儿在监视他却仍然给她买东西时,我十分感动,尽管他是一个少校。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既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认识了很多哲学家。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第一个在雅典诞生的伟大哲学家,他和他的两位传人都在雅典生活和工作。他或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派的始祖。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非常的和蔼可亲。我之所以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哲学家,是因为柏拉图是他的学生,也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同时也是梦的世界。
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篇9
突然的心血来潮,读了一本厚厚的名著,也懂得了为什么它能成为名著。
黑幕重重的政府机构,腐朽的上流社会造就了荒.唐的法庭、黑暗的监狱、苦难的农村。人性:上流社会的人性。在这环境下,堕落,昏睡。
聂赫留朵夫作为一名公爵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生活再正常不过了。精神的空虚使他无所作为。也许在他心底的深处有着一颗被深深隐藏的追求正义的种子。
年轻的时候他抱着“正义不允许土地私有”的观点把一块自己从长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土地分给了农民。如今继承了大量土地的他,既不能放弃产业,又不愿否定自己年轻时的观点。
年轻的时候他玩弄和抛弃了喀秋莎之后,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内疚。为了使自己快乐,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她,努力忘却。表面上他成功了,但内心深处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哪怕是他知道了喀秋莎生性放荡,自甘堕落之后。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在陪审席上认出喀秋莎后如坐针毡,内心展开一场复杂而痛苦的斗争。
聂赫留朵夫精神上尽管还有健康的因素,“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常在他内心发生冲突,他还几次进行“灵魂的净化”。他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后,主动上监狱去求她宽恕,并愿意与其结婚,以此来赎罪,可他正真地觉醒了吗?
没有!在法庭上他心惊肉跳,并非因为谴责自己的可耻行为,而是担忧自己名誉扫地,“目前他说考虑的只是这事不能让人家知道,她或者她的辩护人不要把这事和盘托出。”
但他又迈出了一大步,因为他鼓起了勇气去监狱里探望喀秋莎。这个充满空想的精神探索者终于采取了切实的行动……
就在他见到多年未见的喀秋莎时,他还没有在内心承认自己的残酷卑鄙,而是居高临下地审视被他蹂躏的不幸女子。只有在玛丝洛娃的精神完全觉醒下,他的心灵才受到正真地触动。“直到现在,他才了解自己的全部罪孽……发觉自己罪孽深重……感觉到他害了她到什么地步。……以前聂赫留朵夫一直孤芳自赏,连自己的忏悔都感到很得意,如今他觉得这一切简直很可怕。”
聂赫留朵夫自此才开始正真觉醒,背离了上流社会:否定了贵族(包括自己),分送了土地,为平民奔波。
高中摘抄读书笔记大全篇10
初读《文化苦旅》感觉没有什么兴趣,我本就是不喜欢散文的,在作业之下,不得不粗略地将它看完。
近几星期,语文老师给班中每一个同学又发了一本从校图书馆借来的《文化苦旅》,作为阅读课上翻阅之用,这才仔细地阅读。
没想到,初读了几页,就被吸引在其中,它和我之前读过的散文书完全不同,它逻辑严密,有思想,有内容,不空洞,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实的文字。每一个章节并不只是一篇散文,而是一篇篇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带你重游作者小时的家乡,带你重返清未的莫高窟,带你重回富裕的宋朝,带你重回0那个艰苦的岁月。
我孤陋寡闻,在读此书之前,并不知道余秋雨何许人也,借着这本书也让我对他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
在我看来,他首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而后,他又是一个思想深刻的哲学家。
他在《文化苦旅》这本书中,以深刻的文字,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唤醒中民族的意识和民族情感。
今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莫过于王圆箓在莫高窟的所作所为,他的那些丑陋行为让人恶心得发指,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小国民的无知和愚味,但世人均骂王圆箓,却少有人注意到另一个人——翻译蒋孝琬,他才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原因,没有他,王圆箓与斯坦因就无法交流,从而斯坦因也无法取走那么多珍贵的经卷。
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经为,蒋孝琬谈判的结果,居然只花四块就解决问题,斯坦因立即赞扬他,说这是一场中英外交谈判的胜利,蒋孝琬一听,十分得意,我对他的形为已经无语,我真想知道,连父母之国都不尊重爱护的一个人,名字中还有一个孝字。引用余秋雨先生的原文“我对他的行为十分厌恶,因为他应该知道,所谓的中英外交谈判意味着什么,我并不奢望在他心底会对当时已经极其可怜的父母之邦产生一点小惭愧,我只想,这种桥梁式的人物如果把一方的河岸扒塌了,他们以后还能干什么。”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道:“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所以,《文化苦旅》不仅是一部散文集,也是从作者身上到历史之上的印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