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的习俗活动
2023小暑节气的习俗活动
小暑节气的习俗活动都有哪些?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小暑节气的习俗活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暑节气的习俗活动
游伏:和郊游差不多的意思,到了这一天,以前的人们会和家人一起出门游玩,欣赏夏日风光,祈祷全家平安健康,带有美好的祝福。
晒衣服:这个时候日头正旺,适合晒棉被和放置已久的衣物,通常很多地方都要晒东西的习俗,如果小暑当天是晴天,那么场面就很壮观。
吃莲藕和黄鳝: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夏季食欲容易消退,适合食用它补充营养。而该时节属于黄鳝最为鲜美阶段,其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小暑简介
小暑即为“小热”,意思是此时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天气也将越来闷热和潮湿,灼热铺天盖地,让人无处藏身。时至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大地便不再有一丝凉风,风中还会带着热浪。小暑时,我国南方地区已是盛夏,部分地方也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从小暑开始,人们做好了迎接酷暑的准备。
小暑气候特点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2023小暑节气的传统故事有哪些
1、“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2、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传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怎么办呢?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 儿童 多要将 端午节 戴在手上、脚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像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
3、相传这一天是“小白龙”回家的日子。因为“小白龙”犯了天条,被龙王父亲囚禁在很远的一个小岛上,失去了行动自由。唯有六月六这一天,龙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龙”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昼夜兼程,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
4、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
小暑节气代表什么含义
小暑(Lesser Heat),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是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和八日,为小暑天。“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这时与夏至相比,白天已经开始变短了,但是气温却一直在升高。
因为,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虽然己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但仍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收支情况仍是收大于支。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北半球的温度还会继续上升,而不会随日照时间的缩短而马上改变。由此可以推出,虽然从天文学上说,小暑时北半球的光照时间己经缩短,但是真正炎热的夏天还没有到,于是就被称为小暑,并且民谚也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