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
写日记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过去的事情和经历,从而更好地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下面是一些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免费阅读下载,希望对大家写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有用。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1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2
今天的早餐是清明果,是我很爱吃的早点,尽管每年都吃,但从来不知道是怎么做的。我一边吃,一边缠着要爸爸告诉我做法。
爸爸告诉我: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体现着每个地方的文化风情。“清明节”做清明果是我们家乡的一大特色。做清明果时,先要采摘一些清明草,再用热水煮泡,然后将清明草切成草泥,和糯米粉和成绿色的面团;另外还要准备几种馅料了,如豆沙馅、咸菜馅等等,你爱吃什么就包什么。准备完以后就可以开始包清明果了。掐一团面,先搓圆再将它捏成小碗状,然后往里放馅料,像包饺子一样包起来并将里面的气捏出来,这样一个清明果就完成了。包好以后,就是上锅蒸,下一步呢?那就是等着放开肚子,大吃一顿。
听完爸爸的话,我心想清明节马上到了,这次去老家一定要和奶奶一起做清明果,要大家偿偿我的手艺,呵呵!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3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日子,这个清明节可没有“雨纷纷”啊!呵呵,出发啦!
爸爸开车带我和妈妈来到盼望已久的爷爷家,我想:今天天气这么好,何不来一次登山踏青的活动呢?于是,我拉上哥哥往村东面的小山上走去,我们一边走一边欣赏风景,看——田野里开满了金灿 灿的不知名的小花,散发出淡淡的香气。那美丽的白蝴蝶正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呢!道路两边的大树上时不时有喜鹊、山鸡们的嬉戏声,他们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湛蓝的、广阔的天空中,不禁让人感到无比 羡慕。
在登山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大叔一行人,他们也来踏青了。我们大家有说有笑地来到了山顶。山上有许多天神庙,还有许多磐石。站在石头上,观赏山下的美景:哇!真让人无比赞叹——我们的 村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最美的要数田野的景色了:那绿油油的是麦苗、金灿灿的便是围墙边茂盛的连翘了,真是美不胜收!
玩累了,我们便相约下山。在下山的路上,我们还发现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如:那4米长的石板桥像独木桥一样横放在小河上,据说它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好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默默地 为大家无私奉献着;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一块草莓地,我们一起挖出几颗,打算栽到花盆里,不知是否能尝到新鲜的草莓呢?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夜幕降临,我们只好跟爷爷说再见了,我们恋恋 不舍地回到了家里。
登上让我有了意外的发现,真是一个有趣的清明节!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4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5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6
在春秋时期有个晋文公 他的一个臣子在他落难时,割自己的肉来给他解饥,后来在文公成为春秋5霸的时候却隐居山林,不要封赏。文公寻他的时候放火烧山,他宁死也不出来,后来在他死去的树上,发现他留下的一首诗,主要是劝文公廉政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清明复清明”。故此,把那天定为清明节,全国都吃冷食。不得生火。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7
今天是清明节,我和妈妈还有表哥去浦江—“神丽峡”观赏风景。 刚一下车一股树叶的清香迎面扑来,使晕车的我一下子就好了许多,再加上今天有雾,半座山笼罩在朦胧的雾气当中。 湖中央的小岛上几棵高大的松树仿佛是小岛的守护者,时时刻刻保护小岛的安全。我们一直往前走,(.)听见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我们拼命跑去,跟前出现了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眼前是从高处流下来的瀑布,美丽极了。再往里面走还有三四处的瀑布,样子几乎相同。我就感觉没新意了,没耐心的我看着就有些不耐烦了。忽然表哥叫道:“你们看这里有个-水帘洞。”表哥从瀑布的这头走到了瀑布的那头,这里怎么会有个洞呢?
我们走到洞里把手伸到流水上,水花溅起来,把我的袖子都给溅湿了。 往深处走,来到了开心训练营,那里有悬空阶梯,还有空中跷跷板和射箭靶等等。射箭靶看上去很简单,但射起来并不容易。我第一射中箭七环,第二箭射中二环之后就一直没射到靶子上,直到最后一箭才射到靶上,所以说想射好箭并不容易。不由的使我想起奥运会射箭冠军张娟娟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走到尽头看见一快石头上写着“万家泉”。下面有一块地方有个小潭,小潭里的水清的不能再清了。我喝了一口,啊!真凉爽呀,而且还有点甜呢!
啊!今天的清明踏青真是太有意义了!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8
清明小长假到了,母亲说带我去燕子矶玩玩,一路上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树木也都发芽了。我们中途看见情侣园里的景色不错,于是就想进去逛了逛。
一进门就看见一片花海,由于刚下过雨,所以空气格外清新,就像进入了一个天然的氧吧。我们沿着路往前走老远就看见前面教堂的门口有一片五颜六色的花,走进一看原来是郁金香,听母亲说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象征着美丽,庄严,华贵。我们继续向前走,当我们来到“牡丹岛”时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我们迎着香气向前寻找,只见大朵大朵的牡丹花正竞相开放着,怪不得人们用“国色天香”来形容牡丹的美丽。在情侣园转了一圈后,该去燕子矶了。
经过几分钟的车程后,终于到了我们的目的地——燕子矶。刚下车一看,这里的人还真不少,大家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健身,有的在拍照——我沿着江边忘前走,总会看见几个人在打水漂,感觉很有意思也找了几块石头玩了起来,虽然石头在水面上跳的次数不多但是我玩的很开心,就这样不知不觉时间就不早了,我们要回去了。
玩了一天虽然累,但却非常开心,春天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9
这次的101体验课,我们是制作清明果。我昨天梦见我和胡琪娅一组(我们都是组长,当然是不能在一组的,原因我不知道),但梦和现实常常都是相反的。
到了101课,奶奶如约来了。我们跟着她学起了清明果。我就是碗捏的漂亮一些(当然,只有一两只),馅放得满一些(这也不算优点了)就没其它的突出的“表现”了。我捏的清明果每只奶奶都摇摇头,呜——我好沮丧——
这节课101好玩!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10
进入陵园,两边的松树、柏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好像士兵守护着烈士们的英灵;又好像正在检阅;还好像在迎接我们的到来。
穿过那参天大树,就看到了主席题词的纪念碑,上面写着“丹心碧血为人民”几个大字,我们慢慢走上台。这时,在那宁静安详的墓园里面,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荡,似乎有无数的英灵在我的身旁萦绕。静静地听听那小鸟雀跃,好像是在启迪着我们的心扉。我们全家都深深鞠了一躬,以此来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墓碑两旁各有1个雕塑。左面一个怒目圆睁,露出杀气,好像要跟敌人作殊死拼搏。右边一个手拿抢,正在瞄准敌人发射子弹,他目光炯炯,使敌人惧怕三分,这些雕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表现了烈士们为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气概。
接着我们走进了展览馆。大家都注视着那一张张照片,遥想着无数中国革命志士在民族存亡关头,为国捐躯的那段峥嵘岁月。先烈们的艰苦奋斗为国捐躯的革命精神和浩然正气,深深感染了我们。
我们随后来到了无名烈士雕像前,大家都被这动作惊呆了。他虽然倒下了,但仍举起手臂,好像还要攻击敌人,又好像在呼唤;“后代们,年轻人,你们一定要把新中国建设好!”雕像,熊熊燃烧的长明火预示着今后中国一定能繁荣昌盛。
这时,仿佛我的耳边想起了《少先队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烈光荣传统……”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11
今天,我和奶奶、妈妈、妹妹一起去姑姑家包清明果。
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包清明果。接下来,我来教你做清明果,先把清明果团搓成圆圆的形状,就像一个小皮球一样,再把它捏成鸟窝状,往里面放一些好吃的菜,然后把皮合到一起,用力捏紧,最后用两个手指头一按就大功告成了。清明果煮熟后,闻起来真香。吃一口,实在太美味了。
清明节的六年级日记篇12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 尝百草" 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