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案网 > 短美文 > 笔记 >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

时间: 新华 笔记

写读书笔记可以将读、想、写结合起来,从而增强理解和记忆。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这里给大家分享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供大家参考。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1

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

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而且就是因为这个问题才让我几次考试没得满分。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正在为一次期中考试做准备,我一个人却在漫不经心的读课外书,我心想:上课时我那么认真,这一次考试我一定大获全胜,我越来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对考试的警惕,一天一天的过去了,直到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场,我拿着试卷,就在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见那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我心里一急,连题目都没看清楚,就毫不犹豫的写起来,我写一题错一题,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跃,到了最后我还有几道题没写,头上像炸开了锅。结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经过这次失败加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我一定会改正缺点的。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2

当我抱着一本厚厚的《论语》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我的人都会惊讶的说:“你看得懂吗?”而我会自豪的说:“看得懂!”其实这本书很趣味。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在我国东周时期,由王全空东迁后日益衰败,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威风,各个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在这期间,鲁国的孔子应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十分心痛。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规则,孔子为了恢复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提山“克已复礼”的主张,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仁学”的理论。

孔子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遵重丄和关爱,就是重视老百姓,关心老百姓的病苦,就是“德治”。为此定现“仁”,孔了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我,使自我的言论行为都贴合的要求。

这本中还让我们明白了一些关干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向孔子请教:“教师,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克制自我,恢复周礼,就是“仁”;以周礼为标准,时时处处严格安排,使自我的言行贴合周礼,就是“仁”了!”

另我失望的是孔子为了让自我的主张成为现时,于是四处游访,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可最终各个诸侯国由忙于争霸,所以没有理会孔子的主观,孔子十分失望只能回到鲁国……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十分气愤,因为孔子这么努力的做到“仁”可最终他得到的却是拒绝,要不是个各诸侯国不听孔子的提议,所以才伤亡惨重。

《论语》这本书不但趣味,还能让你受益韭浅,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3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说:“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4

这个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背了《论语》。我们每天背一两个小段,边背边对照平常的行为举止,看看有什么做得不对的。《论语》象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每天给我们讲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给了我很多启迪。

在《论语》这部书里,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君子有九思”这段。它是这样写的: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它的意思是:君子遇到九种情况要思考:看的时候,思考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明白了,脸色表情,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要想到是否严肃认真;遇到疑难问题,要思考怎样向别人请教;发怒时,要思考会有什么后患;看见可得利益,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读到这句,我不觉有点脸红。平时我和爸爸妈妈交流讨论的时候,态度很差,经常说着说着就不耐烦起来,象一头莽撞的小牛,全然不顾妈妈的感受。以后,不管是什么事情,我对爸爸妈妈态度都要好一点,好好商量。

“事思敬”,在学习中,我也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有时候做事不认真,学习应付了事。美国航天史上有次航天飞船失事,不是因为什么重大技术失误,只是因为有几个螺丝没有拧紧。有时候我做数学题错了,不是因为不会做,只是因为草稿太潦草,数位没对齐,算错了。今后,不管什么事,我都要一丝不苟。

以后,我还要经常温习《论语》,按里面传授的道理去要求自己,和别人友好相处。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5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伟大作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人们最熟读的经典恐怕就是《论语》了。近期,公司组织学习《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我的感悟颇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像一面警钟一样时刻提醒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虚心学习,作为自己的榜样,而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同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修养。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同样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每天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做事及本职工作中,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用心温习?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反省自己,一定会不断进步。

我还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了学习的真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历久弥新,希望我们都能认真阅读学习,体会收获的快乐。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6

君子自古就是被赞颂的对象,他们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洁。一本《论语》读毕,我对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彻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将食、住视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对待他人,以温、良、恭、俭、让为主,亲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实无欺,做事周而不比。贫而乐,富而好礼,独善其身,兼济天下,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对国家的热忱之心吧。古有陶潜范仲淹,今有鲁迅李大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对待敌人横眉冷对,掀起复兴的革命。对待民众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澜。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为了大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对于自身的修养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为重金而屈服,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为君子所恶。匿怨而友其人,亦为君子所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爱憎分明者,岂不为君子,人而为仁者,岂非君子耶?仁德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为仁的代名词,德是君子的昵称。与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饭。与之情谊,并不浓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汤。君子如天上北辰,众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诠释君子之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这样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7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同学是每一个当代学生必须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进入到青春叛逆期。我们在慢慢长大的同时,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变老。如果没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体贴父母,与父母就会产生隔阂,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亲身经历。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会找我“谈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讲的都是“废话”,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烦不想听。

学了这则《学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爸爸的态度,也常常思考:老爸为什么喝酒?为什么要喝完酒回来和我讲“废话”。渐渐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们成年人的无奈,其实是为了工作和这个家。之所以和我“谈心”,是因为他平时不善于表达对我的爱,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却觉得这是“废话”,觉得老爸的“谈心”让我烦燥。那是我不理解父亲,不懂父亲深沉的爱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尽孝道?看似很深奥的话题,其实都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应该以“孝弟”为标尺,回到家主动跟父母问声好,挂电话之前跟父母说再见,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让父母担心……记得爸爸和我说过,一个人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一家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我看来,只有好好孝顺父母,尊师重兄才是一家人快乐的根本。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8

寒假,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人必须要诚实守信,不要为一时的'利益就撒谎骗人,而自己在后面吃更大的亏。

《论语》是一本古代名人孔子说的话,由他的弟子们编写而成,里面有许许多多名言警句,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比如说:要诚实、有礼貌等。

我读了以后,印象最深的是几句关于诚实守信的名言警句,原来在语文书上学过,现在联系《论语》中的其他内容,我对“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两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自己说出来的话,绝对不能反悔。

就拿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有一次,小队活动,我打电话给9位队员,他们都一口咬定:“我来!”,结果,只来了8个人,是洪伟没来,第二次,他又没来,后来的几次活动,我们都没有告诉他,因为他不够诚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而林杭每次都来,现在我们总是第一个通知她。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不是没有,而是很多,读了《论语》,我告诉自己:要做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那样诚实守信的人,不欺骗别人。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9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为政》。它的翻译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它靠什么行走呢?”而我的理解是,人不可以不讲信用,俗话说得好:人无信而不立。所以为人处事必须做到言而有信,才能不失信于人,才能立足于这个天地之间,否则,纵使天高海阔,亦无你容身之所。

处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讲究诚信,但我们也要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网络上那些不讲诚信的人,将我们的风气带的偏离了正常的轨迹。如果你是一个讲究诚信的人,那我们就应该及时的纠正这种不良之风,积极抵制这些不良风气,让那些不讲究诚信的人自食其果。唯有如此,这种不良风气才会失去滋养它的土壤,才能让正义之风慢慢的恢复。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言传身教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的榜样,我们怎样做,孩子就怎样学。所以我们老师更应该讲究诚信,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讲究诚信,那么这个世界也就不会再出现失信的事件。人若无信,好比没有双足,正如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人同样无法行走于人世间!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10

感谢学校开了读经典这门课程,我们语文谢老师带领着我们早晚吟诵。在幼儿园的时候背诵过《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国学经典,我对古文化很好奇,虽然很多不太理解其中的涵义,但是谢老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慢慢就能体会书本中的道理,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老师告诉我们,《论语》是我国儒家经典核心著作,记载着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多么有用途,“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对我来说有些深奥,但是从读经典这几个月以来,加大了识字量,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朗诵能力,对学习尤其是学习语文助力不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认真读书,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书中篇篇经典,“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节我最喜欢,意思是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我们要诚实守信,不撒谎,学习认真,温习功课,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和朋友的信任。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做好这些,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性情。当然这些很多是老师和父母讲给我听的一些理解,我要按照孔子说的那样要求自己更加努力的读好经典,不断提高自己。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11

孔子是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人,生于春秋时期鲁国。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就已经非常渊博。

二十三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学生有颜路、曾点、冉耕等。

鲁昭公十七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鲁,郯子博学多才,二十岁的孔子慕名拜见。《师说》有注:“孔子师郯子······”孔子先后问礼于老聃,学鼓琴于师襄子,访乐于长弘。

三十五岁时,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孔子曾与齐太师谈说音乐,闻习韶乐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

鲁定公九年,五十一岁的孔子仕鲁,起初做中都,一年以后又做司空。

晚年,孔子颠沛流离十四年,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到鲁哀公的任用。

哀公十一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哀公十四年,颜回先孔子而去。

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中年七十三岁。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他服丧三年,自贡为孔子守坟6年。

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读完《论语》,就像与孔子同行了一生,我深深地感到了孔老先生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因为自己太过于渺小,所以我更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管自己会不会被重用,不管自己会不会被人笑话,只要在梦想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12

其实论语中的博大精深哪是我能看穿,猜得透的,这里就是我一点浅微的看法。另外我认为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孔子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封建、专制、等级、愚昧、努力的宿命论思想。

以及在现代社会制度下、现代文明条件下,他的礼乐制度,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秩序追求都不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能接受、认同、推崇的,甚至还可以说是有害的,但是尽管如此,在当时看来,他的这些思想仍然是杰出的、顺应历史潮流的,他的政治思想是古代封建帝王的精神支柱,成为集权制度的`基础,历时数千年,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和《论语》都是历史上伟大的产物。

论语读后感9

《论语》一书可谓是“圣人之言,行身之则”。如果你认为《论语》已经过时,那就大错特错了。

《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人耳熟能详的,因为已经列入了中学语文课本。

《论语通译》是这么翻译的,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一书实在是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人生永远的灯塔。孔子其人更是难得的圣贤,他更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论语经典读书笔记500字篇13

今天是我读《论语》的第三天,虽然刚开始读此书有些内容让人难以理解,不过好在有注释和译文,我也觉得这本书简单了一些,在这本书里面我也很喜欢一句话“子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而不安详舒泰。”

因为君子和小人内在的心灵、思想和修养不同,自然他们的风格也不相同,就如君子就算很有学问、懂的很多,他们也很安静坦然,不骄傲;而小人就是傲慢无理,不安静也不坦然,总是想让别人知道他自已多有文化,多厉害,但其实品格与品性却与真正的君子差的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怀着一种平常心,脚踏实地,谨慎谦虚的面对各种复杂变化的情绪,用宽容坦率的心态,心平气和、镇定自如的去学习。这样,君子与小人这一差异也可谓是可见一斑了。

君子的心中有仁义道德,不会浮躁,君子也不会去贪图私利,也当然不会去计较得失,在名誉的面前也依然是心平气和,坦然自若。而小人却恰恰相反,计较得失,心中只有自己,一点风吹草动,他们便浮躁,紧张,完全没有一点像君子的地方。通过这本《论语》自己也会时不时在读到某一章时而羞愧不已,去反省自己。然后再看看解释,让伟大的教育家教你怎么去做才是正确的。

读论语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每篇随笔里用到的一句话就是自己最喜欢的一句,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大家也能分辨出君子与小人了,喜欢谁(指君子或小人),想向谁学习,想必大家心中也都有了答案。

3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