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
地震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知震”才不会“恐震”。地震虽然无法预料,但我们可以未雨绸缪,多学习一些科学防震和安全逃生知识,做到防震减灾,以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震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欢迎学习,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
地震的形成是: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到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就会发生断裂或者错位,积累的能量也会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这样形成了地震。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地震采取的防灾措施
1.对地震断层带的分布进行填图。这种地震断层带划分是对付地表破裂的方法之一。
2.建筑条例/法规须考虑地震因素。开发抗震的施工技术。
3.通过研究土壤类型及地质结构,确定安全而适合修建建筑物的地方。
4.设立激励机制,拆除不安全的建筑或者不稳定场址上的建筑,或者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些建筑的安全性。
5.设立激励机制,通过以下途径,鼓励在安全系数更高的场址上、以更加安全的建筑方法进行开发:
·土地利用的控制管理(分带或分区)。
·强迫性的建筑条例/法规、标准及方法。
·以有利的税收、借贷或津贴补助等形式促使建筑、方法及场址符合要求。
·土地开发激励机制。
6.通过以下措施,减小次生效应可能引发的灾害:
·识别存在滑坡风险的地点,并限制在这种地区的开展建筑活动。
·安装设备,阻止由于电线及煤气管道泄露引发的火灾。
·检验坝体抗震能力;如有必要,应及时采取加固或修补等措施。
防震减灾顺口溜八句
1、震前反常是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2、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3、城市人多有隐患,发生地震难疏散。
4、街区就近划路线,群众转移不会乱。
5、选择场所要平坦,避开山坡和陡坡。
6、不安全区要离远,发生地震少危险。
7、地震疏散要演练,预先规划定路线。
8、防震列入课程表,教室常备应急包。
防灾减灾应急科普知识
一、地震
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墙角弯曲 身体,抓住机会逃出去,远离所有建筑物,余震蹲在开阔地。
二、火灾
火灾起,怕烟熏,鼻口捂住湿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滚,不乘电梯往下奔,阳台滑下捆绳索,盲目跳楼会伤身。
三、洪水
洪水猛,高处行,土房顶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树能拴救命绳,准备食物手电筒,穿暖衣服度险情。
四、台风
台风来,听预报,加固堤坝通水道,煤气电路检修好,临时建筑整牢靠,船进港口深抛锚,减少出行关注信号。
五、泥石流
下暴雨,泥石流,危险处地是下游,逃离别顺沟底走,横向快爬上山头,野外宿营不选沟,进山一定看气候。
六、雷击
阴雨天,生雷电,避雨别在树下站,铁塔线杆要离远,打雷家中也防患,关好门窗切电源,避免雷火屋里窜。
七、暴雪
暴雪天,人慢跑,背着风向别停脚,身体冻僵无知觉,千万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环,慢慢温暖才见好。
防灾减灾十大常识
1、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就地避险,千万不能在慌乱中跳楼。其次,及时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住在平房里的人及时跑出室外或迅速躲在桌下、床下、紧挨墙根下;随手抓住纺织品、毛巾等捂住鼻子;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2、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人在地震中被埋在瓦砾堆中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保证有空气和水。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和火灾等并发灾害。
3、震后互救: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4、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具体做法是先救近处的,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陌生人,都要及时抢救。不要舍近求远;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迅速壮大互救队伍;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可使他们在救灾中充分发挥作用;先救生,后救"人"。唐山地震中一农村妇女,每救一个人,只把其头部露出,避免窒息,接着再去救另一个人,在很短时间内使几十人获救。
5、救人的方法应根据震后环境和条件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施救方法,通过了解、搜寻,确定废墟中有人员埋压后,判断其埋压位置,向废墟中喊话或敲击等方法传递营救信号。身体应尽量蜷曲,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7、学校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
8、家庭避震当地震发生时你在家里(楼房),应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室内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9、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10、户外避震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要避开高大建筑物或构筑物、危险物及危险场所等。如楼房、高烟囱、电线杆、路灯、危旧房屋、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等。地震是地球内部部分物质运动的结果。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6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震中区从感到地动到房屋倒塌之间的时间一般为10~20秒。